English
创新创业Innovation
创新创业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创业  > 正文
这个春天,学术百花接续“空中绽放”
作者:编辑:黄玮审核:发布时间:2020-04-16

疫情虽让常年灯火通明的实验室按下了暂停键,可在学研气息浓郁的华中农大校园里,学术交流从未缺席。

自3月来,20余场学术交流活动在“空中”接续开启,万余名师生相聚云端,或交流碰撞,或论道解惑,为疫情之下的校园增添了生气与活力,也激励着无数探路者们逐梦远行。

在开放共享中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向国家需求而行,是华中农大学者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真实写照。

疫情之下,稳住农业生产尤为重要,也正因如此,一场场聚焦产业创新发展的学术交流就此展开。

水产养殖业是居民动物蛋白供给的主要保障。如何构建绿色高效养殖模式,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4月2日下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所长徐皓作客”水产论坛“,他指出,我国现阶段在研发渔业机械化作业装备以降低劳动强度、运用生态工程技术以调控养殖环境、发展专业化平台与船舶装备以发展深远海养殖等方面都有迫切的需求,他认为,要继续研究设施养殖机械化作业装备、智能化养殖装备和高效养殖设施与模式,将技术转化为参数、将参数转变为工艺、将工艺转化为工程,并最终实现渔业的工厂化、集约化和智能化。

学术交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所长徐皓与师生线上交流 (供图 高泽霞)

这场别开生面的学术交流,吸引了来自水产学院和工学院200余名师生参与,也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反响。腾讯会议直播空间的留言板块也‘热闹非凡’,提问络绎不绝,问答环节的交流氛围融洽而激烈。

高泽霞教授表示:“徐老师的报告内容环环相扣,内容充实,让大家回味无穷。不得不感慨,空中学术交流将因疫情而滞留在全球各地的学者们连接在一起,也为我们努力吸取知识养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而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一场围绕“植物基因编辑技术与实践”的学术研讨会也在“空中”如约而至。

植物基因编辑网络学术会议

植物基因编辑网络学术研讨会 (供图 熊攀攀)

来自中国农科院周焕斌研究员介绍了利用单碱基编辑器进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植物功能蛋白的定向进化技术,而电子科技大学张勇教授则重点介绍了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以及基因编辑工具在小RNA编辑和多位点编辑中的应用;中国水稻研究所王克剑研究员则介绍了CRISPR工具在水稻产量性状的改良、多基因聚合以及杂种优势的固定等内容。

这场集合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学术研讨,联动了产界学界,吸引了全国182家单位、733名科研人员齐聚云端。每场报告结束后,平台上都留下了听众的近50个问题,原定于中场15分钟的交流时间不得不一延再延,一场场打破砂锅论到底的对话,让与会人员纷纷大呼过瘾。

活动208份回访问卷100%的满意率,让谢卡斌教授不禁感叹:“这场特殊时期的学术交流为疫情期间的科研工作带来了一抹亮色,网络研讨会给大家提供了更宽广、更便捷的平台,也极大的提高了参与度,促进了科研交流。”

主办单位之一——Bio-protocol的创始人何芳连博士表示:“疫情带给我们困难,却也给我们创新的勇气和动力,open science, open sharing在此次活动中足以照见。“

在自由交流中启迪智慧

在自由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灵感、找寻合作契机,是学术交流带给学者们享受的关键所在。而随着疫情应运而生的”空中学术交流“,无疑是学者们交流与收获的绝佳阵地。

4月1日上午,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刘慧鑫教授带来题为“Liver Renewal :Rescuing Injury and Optimizing Regeneration”的空中学术报告。“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对人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肝脏移植是治疗终末肝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临床上的主要问题是肝移植过程中健康肝脏供体的缺失。如何找到治疗多种肝脏疾病的新型疗法?”随着这一问题的抛出,刘慧鑫教授将话题转向肝脏再生研究领域,他首先对肝脏再生研究领域近30-40年的重大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再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为大家介绍了肝脏的再生能力及影响肝细胞生长的因素,并揭示了肝再生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刘慧鑫教授的精彩的分享,不仅让与会师生感叹生命科学之神奇奥秘,也激发了大家关于肝脏疾病研究的深思。”肝脏再生过度是否会有产生肿瘤的风险,其终止机制是怎样的呢?“”化学性肝损伤和物理性肝损伤后的肝再生机制有何异同?”“胆汁酸与肠道菌群及其相互影响在肝再生中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这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会议,也是一堂生动的肝脏再生领域科普课,无论对我们开展科研或者教育工作都有积极的启示,我们正在谋划下一阶段的空中学术交流,期待更好的推进学校工作。“董志强教授谈到。

而学术交流中碰撞出的火花与智慧不仅闪耀于此。

在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接连8期的“创新、创造、创业”高端论坛,为疫情期间的师生们带来了丰盛的学术“大餐”。

4月6日,由华盛顿州立大学动物科学系杜敏教授带来的题为“Precision nutritional management for optimizing animal productivity”的学术报告,吸引了200余名师生在线参与。

杜敏围绕妊娠期胎儿发育对动物生产效率以及肌肉品质影响等问题,系统阐述了在母畜妊娠期通过精细营养调控促进胎儿发育,提高肌肉品质及产量的重要理论,并详细介绍了其研究团队所揭示的维生素A促进动物肌肉和肌内脂肪发育的分子机制。

杜敏教授的分享,带给与会师生们诸多启示:“这类研究思路是否也适用于其他动物肌肉和肌内脂肪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大动物的研究如何利用小鼠模型深入开展?”……

“希望能够有机会赴杜教授的实验室进一步学习交流。”一位青年教师的提议道出了许多与会师生的心声。

杜敏教授则爽快的表达了合作意向:”希望后续能够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可以通过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联合培养学生等模式,共同培养农业领域优秀人才。“

作为本次报告的邀请者,周翔老师谈到:“疫情期间,各学院都在坚持开展高水平学术讲座,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也激励着我们大胆尝试去邀请世界知名的学者开展线上学术指导。”

在共鸣反思中逐梦远行

新冠疫苗的研究难点在哪里?个别国家尝试接种卡介苗(抗结核病疫苗),这其中的科学机理是什么?知晓病毒结构以后,相关科研工作又该如何开展呢?

4月2日晚,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结构生物学高精尖中心研究员李雪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游富平和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陈振夏老师与近150名学子云端共话疫情下的生命科学思考。

QQ图片20200413123228

三校学者与青年学子线上共话疫情下的生命科学思考( 供图 刘莉)

三位老师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生命科学研究的解读,不仅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也在大家心中再次激荡起思想的涟漪。“新加坡发现的病毒发生328bp的缺失,为什么缺失可能意味着病毒的衰弱呢?””‘复阳’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生科1701班的刘晓文同学在活动结束后直言,“老师们的分享干货满满,既让我了解了新冠疫情中生命科学知识的理论逻辑,也让我对如何开展科学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生科1905班周丹丹同学则在活动后则说:“作为一名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生,听完老师们的分析后,深感责任和使命重大,面对疫情,唯有掌握过硬的技术,方能更好的应对疾病给人类带来的挑战。”

活动中受到感染的不只是学生,作为主讲嘉宾,游富平感叹:“这个活动真的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陈振夏教授则表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棒,让人印象深刻,这既反映了大家对疫情的关注,也能体现大家对疫情相关科研进展的独立思考。”

疫情之下的人文思考同样引发了师生们的共鸣与反思。

4月上旬,“狮子山社会学讲坛“陆续迎来了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教授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田毅鹏教授两位学者的精彩报告。

张文宏围绕“疫情防控的社会治理”这一主题的剖析 ,引发了师生们对疫情之下基层治理和舆情管控等话题的深思:“针对此次突发疫情中社区治理暴露出的问题,未来社区治理需如往哪些方向努力?”“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更好的抵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风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何把准舆情管控风向标?“

田毅鹏以“单位制与中国社会”为题展开的论述,则让师生们从另一角度读懂中国社会。

听完报告后,田北海教授心潮澎湃的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如何读懂中国社会?——在中国的研究中,我们要亲近中国社会,走近中国的真实社会。对于西方理论,我们可以借鉴,但更需要反思和批判意识。中国研究不能简单用中国经验验证西方理论,而要基于中国经验反思和批判西方理论,形成中国的学术话语;我们不应单向地做西方理论的服从者,而是要基于中国现实与西方理论对话,在与西方理论的对话中增进对中国社会的新理解。”

狮子山下,问学之声不绝于耳……

而此刻的江城,已在春意盎然中加速重启,可以预见,“学术百花“将在狮山更加瑰丽绽放……

---友情链接---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