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师生风采Example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徐芳森:潜心植物营养 培育时代英才
作者:蒋朝常编辑:彭士宁审核:熊海林发布时间:2024-09-24

徐芳森教授(记者 川竹 摄)

刚从荆州回汉,又要赶到咸宁武穴,资源与环境学院徐芳森教授带领学生躬耕于植物营养研究一线。

在主楼325办公室,记者“插空”见到了朴实和蔼的徐老师,与他交流为学、为人、为事的师者故事。


潜心教学:“徐老师的课让我眼前一亮”

如果从江西省玉山县妼姆农业中学任教开始算起,徐老师已经从教37年。数年以来,他温润尔雅、循循善诱,培育一代又一代植物与营养专业人才。

“到教室上课是最开心的!”徐老师说,从1992年在学校“站讲台”至今,他一直在教学一线。32年来,他承担了本科生课程《土壤肥料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前沿》《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实习》,研究生课程《植物营养原理》《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进展》《资源环境研究专题》《植物营养学专题》……

徐芳森教授指导学生(记者 川竹 摄)

徐老师的课诙谐幽默、十分有趣。学生周婷这样回忆,进入大三,开始学专业课,在一众略显枯燥的专业课中,徐老师的植物营养遗传学让她记忆犹新。“课堂让我眼前一亮,徐老师上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图文并茂、风趣幽默。从第一节课起,我们就被徐老师的魅力深深吸引,以至于班上几位同学竞相报考徐老师研究生。”

早在20年前,徐老师便率先开展本科专业课《植物营养学》的双语教学,创建了我校《植物营养学》湖北省精品课程,为《植物营养学MOOC》及其获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奠定了基础。在多年的积累基础上,他还开设了专业特色课程《植物营养遗传》和全校通识课《作物矿质营养丰缺的基因诊断技术》《植物的抗逆之道》《植物抗逆机制与改良技术》等新课程。

参加第十六届国际植物营养大会(受访者 供图)

立德、立言、立行,徐老师深知教材编撰对于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他和导师王运华先生编著《中国农业中的硼》专著,副主编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植物营养与肥料》,参编研究生教材《微量元素营养与微肥施用》,为教育教学“出书立言”,培育一批批植物营养人才。

他还先后获得学校“优秀班主任奖”(1996)、“第四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1999)、“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2003)、“教学研究与改革奖”(2002)和“学科建设与管理工作先进个人”(2012)等。


暖心育人:“想到恩师就会心生温暖”

“视学生为己出”“师恩深重如江海”,这是许多学生回忆徐老师时的真切表达。

徐老师说,教书育人,就是要坚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从200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因材施教,关心学生学业和发展。

截至目前,徐老师已培养毕业硕士53人,博士30人,其中19人次获省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先后获校“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09)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贡献奖”(2010)。

指导学生开展田间实验(受访者 供图)

这其中,有的毕业生已成为了单位的骨干,如2010年博士毕业的杨美,现在已成长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博导,担任“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组负责人;2017年毕业的博士华营鹏已是郑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在植物抗逆领域的研究形成了特色。

他说,关心学生不是空话,而是在点点滴滴。2020年春季,研究生长时间在家不能返校参加课题研究工作,一位硕士研究生心理负担重,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要放弃学业,学校要求每天报告也不履行,“玩失踪”。徐老师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与她联系沟通,指导她在家里做好学习计划,将下载好的文献资料快递学生手上。在她返校后徐老师及时调整了研究课题和工作计划,最终该生按时答辩毕业,并推荐她成功获得德国波恩大学研究生奖学金,出国攻读博士学位。

其实,这期间徐老师本身就遇到不少困难。他在江西老家心急如焚,每天与唯一的留校生沟通,了解情况。而在返校后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田间查看油菜长势,确定每个学生的油菜材料和所需开展工作,每天下田开展套袋、杂交、除草、性状调查等,确保实验材料不受损失,保障研究生返校后能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完成学业。

徐老师特别关心困难学生。一位在读博士研究生本就家庭困难,在家人被确诊患癌后更是雪上加霜,心理压力巨大。徐老师了解情况后,主动开展心理疏导,安排她回家探望,并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有效缓解了学生心理压力,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指导学生开展大田试验(受访者 供图)

一位博士生在学业后期出现了困难,课题试验完成后,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徐老师先后20余次前往该生的学生宿舍,与其进行深度的交流沟通,了解他遇到的困难,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并把他安排在自己办公室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实时指导。最终该生顺利毕业,现在广州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

“徐老师爱生之情甚切。”在学生马雯雯眼中,徐老师不仅进行严谨的学术指导,生活上更是无微不至。“大家科研压力大,提高效率早些睡,保护身体别熬夜……”至今她还记得徐老师在最繁忙季节给自己的千叮咛万嘱咐。


奖掖后学:“一个本子,我们前前后后改了19遍”

徐老师注重学科团队建设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他牵头的“作物微量元素营养机理与微肥施用”获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植物营养生物学”的学风建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工作。他还在武汉主持承办了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ll Aspects of plant and Animal Boron Nutrition等国际学术会议。

与同事参加第三届国际动植物硼营养学生研讨会(受访者 供图)

徐老师关心年轻人发展,每周与团队成员交流,指导成员申报项目等。如今,“植物营养生物学”团队6人发展势头正好。

其中,汪社亮老师就是徐老师“传帮带”的受益者。他说,2017年回国后,对国内科研环境不是太熟悉,尤其是对研究方向没有太大的把握。在得知情况后,徐老师从自身的科研工作经历出发,讲述他们那一辈科研工作者在缺少资金支持、缺乏先进分析仪器条件下如何开展甘蓝型油菜硼高效基因挖掘和机制解析的小故事。在这样平和的“促膝长谈”中,让汪老师有了信心,逐渐在研究领域目前也是崭露头角。

与同事调研油菜受灾情况(受访者 供图)

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工作的刘昭军也屡屡回忆起徐老师在带领团队奋斗的故事。他说,即便博士后出站了,徐老师仍然关心学生的发展,“一个青年基金的本子,我们来来回回修改了19遍才上传到基金委系统中”,这种精神和情怀,让他终生难忘。

(本文转载自南湖新闻网)

---友情链接---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