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晚,“我们身边的基因编辑故事”学术晚茶活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耕读学堂举行。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谢卡斌、金双侠,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海龙,与到场师生一同品茗论道,畅谈基因编辑的故事。
“科学研究是一个‘心累而充实’的过程。前一天我细胞铺了板,贴壁贴得像‘回光返照’一样好,结果第二天一早全部漂完了。”谈及细胞铺板操作的失败,刘海龙感触颇深。谢卡斌谈到:“刚开始做科研,一个很简单的实验都要琢磨很久,但在‘琢磨’的三个月里,会尝试摸索很多方法,做到事半功倍。”科研工作中失败是常态,而失败的意义就在于如何在“心累”之后找到问题症结,通过不断学习新技术,找到新方法,为下一步研究巩固更坚实的基础。
“基因编辑就相当于把病毒进入细胞的钥匙敲除掉,婴儿产生了对艾滋病病毒的抗性。”三位嘉宾深入浅出地说明“基因编辑”的风险。“基因编辑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脱靶’概率,这是非常致命的,尤其是对人类而言。如果在基因编辑中误敲除了生长素基因等关键基因,胎儿就极有可能有致死的风险。”金双侠解释道。谢卡斌则认为:“我们有能力进行基因编辑,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恣意妄为,每个科研人都必须要遵守科学规范。”
基因编辑对科学研究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无论研究植物、动物还是人类基因,基因编辑都是相当高效的工具,而且具有周期短、成本低的优势。金双侠以基因编辑在治疗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方面的应用为例阐释基因编辑的重要作用,“基因编辑之前,人们对遗传性疾病几乎是没有办法治疗的,很多药物只能改善病情而不能根除疾病。”
“基因编辑和转基因的区别与联系分别是什么?”“对一个物种做了基因编辑后对其生长发育会产生什么影响?”面对同学们的提问,金双侠回答道:“基因编辑可能涉及到转基因的过程,但和传统意义上的转基因并不相同。”谢卡斌则以棉花、水稻等作物转基因的实例,生动立体地剖析了基因编辑与转基因的异同点。
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本场活动满意度为96.73%。谈及活动感受,资源与环境学院矫立麒同学表示:“通过学术晚茶小程序,既可以发起讨论邀约,又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报名。现场与老师同学边品茶边聊学术的这种氛围很轻松,我以后还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