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研究生学术年会在教育培训学院9号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学术年会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主题,共收到117所高校(党校)199篇学术论文,其中25篇论文获评优秀论文;14位来自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南昌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线进行了学术交流汇报。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丰顺主持。
四川大学李明星从历史回溯、时代内涵、目标定位等方面,为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了层次性、多维度、系统化的论述。他认为,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继承,又是对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路径探索,并呼吁广大社科工作者回归具体实践,深刻意识“三农”的整体性和重点性。华东师范大学张威威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以资本原则为导向的逻辑,并以文明包容、文明互鉴、文明互享分别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中心论、历史终结论和国强必霸论。
武汉大学朱厚敏通过探讨现代性文明的概念和其非单一性,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根本上区别于传统中华文明和西方现代化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她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持续描绘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且这一新文明在未来发展的任何时候都会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
西安交通大学刘乐乐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概念,提出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党和人民群众的协同性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基础。历述其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并指出在未来图景中需要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理想目标与组织效率、稳定与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会议现场(周子恒 摄)
山东师范大学吕彦瑶通过探讨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化的当代发展和中国精神的时代表征。她详细叙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时代文化自觉的发展过程,并且认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将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上海师范大学洪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演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独立自主的辩证观、实事求是的实践观、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她谈到,“实现‘民族独立’是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前提;擘画‘民族复兴’的现代化,是中国重启‘强起来’的生动实践。”
武汉大学高振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程,其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五大规律以及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拓创新等经验启示。中共中央党校孙振威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萌芽到新时代的成功实践这一发展历程,透视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历史逻辑的演变。
南昌大学陈婷通过对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党代会报告中文本的计量分析,从“硬核”坚守和创新发展两个层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变迁。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始终坚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作为民主主体的立场、坚持改革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动力。同时,在探索创新方面,现代化话语体系在现代化价值、建设目标、建设战略布局、建设重点中取得了进展。
华中师范大学李冰辉在汇报中谈到,“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旧文明秩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世界的要求,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将进一步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西华师范大学陶丽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韵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表达,具有实践性、辩证性和价值性。中国人民大学姜丹溪以西方现代化为参照,发掘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民族危机为历史起点,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旨归的三种特色。
华中农业大学王树梅梳理并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逻辑结构,指出其不仅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指引,而且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最后她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和方法。华中农业大学刘九七通过分析马克思固有的精神“批判”逻辑,分别考察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受“劳动异化”的精神遭遇和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受“数字异化”的精神控制,思考了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双重建设。她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逻辑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最终旨归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文字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苏慧丽、黄美琴、单丹、吴斌;审核人:吴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