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华农春风暖人,9日晚7时许,由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研究生科学技术协会承办的第三期学术晚茶在丹桂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我校水产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刘立维、经管土管学院12级博士研究生田云应邀出席会议,与广大研究生同学畅谈科研经历与收获。
刘立维做了题为“科研生活回顾与体会”的报告,他首先回顾了自己在本科学习阶段关于改进饲料,降低草鱼养殖成本的科研经历;在谈及自己硕士学习阶段时,他指出,要充分利用课题与新项目,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并善于把握和与会专家讨论和学习的机会。如今虽然已是8篇SCI论文第一作者的刘立维,在谈到自己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时坦言自己也有过被拒绝的经历,但他强调要善于听取审稿专家的建议,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论文做出不断修改是他最终成功的秘诀。新华网曾这样评价刘立维,“他是一名“科研狂人”,为了取得第一手数据,走进深山两月饲弄鱼儿,孤苦伶仃却乐在其中。他对科研的痴狂,让导师都忍不住劝他多关注科研之外的风景。” 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8篇SCI论文,都够博士毕业3次了(注:SCI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博士毕业需要发表2篇SCI论文或1篇系数2.0以上的SCI论文)。刘立维在谈到目前博士阶段学习时表示,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做实验与分析结果的过程之上;他强调发表论文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团队意识,与科研团队合作发表的论文同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要注重参加学术会议时与各位老师交流科研经验。
田云发表了题为“不畏浮云遮望眼——浅谈研究生科研入门”的报告。他首先提出了作为一名研究生应具备的三个特质。他指出作为一个研究生要有思想、爱交流、勤奋上进。其中,思想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凡事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人云亦云,好的想法稍纵即逝,要用笔、用脑瞬间记录下来;交流是研究得以推进的重要途径,要定期带着想法去与导师、同学交流实现相互学习与思想碰撞,要抱着欣赏学习的心态;勤奋则是研究顺利实施并完成的重要保障,要制定计划,避免无事可做,注重调解,讲求效率。在谈及自己发表论文的经验时,田云指出在论文投稿阶段要合理评估文章质量,有针对性地选择期刊。对于同一层次的可投期刊,优先审稿速度快的期刊。同时要避免一稿多投,坚决杜绝一稿多发;在论文修改阶段辩证看待外审专家的意见,正确的意见应接受,对于不太恰当的意见,要以理服人。即使被拒稿,也不能忽视专家意见,也许下一个灵感来源于此。最后,田云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科研的三点体会。他指出,首先研究方向少而精,提倡单元化、二元化,切忌多元化。人的精力有限,与其每个方向浅尝辄止,倒不如沿着一个方向深入研究下去,必然学有所获;其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要敢于写。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光学不练是不行的,所以也要早点学习写论文,通过写作不断弥补自身知识的缺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要具备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对于自身拥有的知识储备,要活学活用,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刘立维、田云两位同学的精彩报告博得了会议现场同学的热烈掌声。在互动环节,与会的同学们畅所欲言,分别就各自所关心的学术研究问题向两位学术之星交换意见并提出问题。有同学问到如何处理好实验操作与写论文之间的关系时,刘立维解释道,关键要证明并解决一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得出实验结论,才能由浅入深发表论文;对于同学如何阅读大量文献的困惑时,刘立维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阅读文献要首先要多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为自己储备相关知识,然后通过文献题目与摘要选择自己精读的篇目”;有同学问到如何选题时,田云同学说,“选题要视角独特,尽量做别人没有做过的研究,要选择好合适的切入点,判断是否有研究价值,对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研究就要坚持下去”。对于有同学遇到无法直接查阅到相关文献的问题时,田云同学也给出了自己的高招,“要提炼并分解论文题目中的关键词,对于各个关键词进行分别检索,然后对各个文献进行整合”。
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拉下帷幕,与会的同学纷纷表示获益良多,将为以后的学习科研生活带来很多好的启示,希望类似的活动能够持续的举办。
来源:研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