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校从教15年之后,水产学院教授高泽霞突然来了灵感,她想在办公室做一面照片墙。这面墙,将以中国地图为蓝本,用历届学生的照片标注他们毕业后所去的地方。
“高老师特别注重感情。每一届学生毕业,她都会回忆学生在实验室的日子。”大学二年级时就进入实验室的熊雪梅如今已是博士后,读研究生期间曾经和高老师共用办公室,如今仍和高老师面对面办公,她说:“我看见她哭过好几次。”
这位“会哭”的老师,在学生心中其实特别“爱笑”,而她自己最希望传达给学生的是“快乐”。“希望同学们能够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工作和生活。”为了让“快乐”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寄托,她称实验室为“Happy Fish Breeding Lab”,寄望于同学们能够做到快乐育种。
这位推崇“快乐”的老师,从不起眼的肌间刺入手,带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携手逐梦,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无肌间刺武昌鱼;她以不起眼的肌间刺为桥梁,培养学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感,其中一名弟子已经成长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下称“博导”)。

高泽霞老师召开新学期收心班会(水产学院 供图)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兴趣和意愿
2010年9月,刚参加工作的高泽霞开始担任本科新生班主任。第一次班会上,一个身穿背心脚踩拖鞋的男生让她感觉“有点怪”。读到大二时,这个叫万世明的男生想进实验室学习,高泽霞虽然心里有些嘀咕“能不能行”,但还是热情欢迎了他。如今,万世明已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博导,高老师对他的评价是:“综合素质强,对科研非常感兴趣,还能一直坚持下来。”
对于万世明这样想做科研的同学,高泽霞从课题方向到出国学习、日常讨论、基地实践、实验进展、论文写作等各环节系统培养,仅仅是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有时就会耗时数月修改一篇论文多达几十遍。“学生的培养重在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 高泽霞认为,一篇一篇论文的修改,可以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和培养。
硕士研究生期间,熊雪梅曾经想研究水流速度和水压对斑马鱼肌间刺骨化的影响。“我觉得那没有意义,但是她感兴趣。”高泽霞认为,尽管这个研究后来没有结果,但这种经历对学生却是一种锻炼,“只要有想法,就让他们去探索。”

高泽霞老师(左一)指导学生实践(水产学院 供图)
对于有想法就可以探索的支持,让2017年进入课题组的硕士研究生张克磊受益颇多。那时,高泽霞团队正在主攻鱼类肌间刺及育种,张克磊却对小龙虾感兴趣。“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我向高老师表达了我的想法。”高老师鼓励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选题,他后来加入创业团队开展小龙虾技术培训、产业服务、创业比赛以及当选水产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等,“以上事情,高老师都没有阻止我,而是给予我最大的支持与鼓励。”高老师为他联系了武汉新洲区一家小龙虾繁殖养殖企业并亲自送去开展小龙虾亲本培育、苗种培育与养殖的实习研究,“那段实习经历,夯实了理论知识并融会贯通了实践技能。”
在校期间,张克磊参与编制了标准1项,授权国家专利1项,获得湖北省和国家级创新奖励2项。毕业时,手握多家大公司offer的张克磊选择从水产基地技术员做起,4个月就成长为基地场长兼技术负责人,被国家级龙头企业挖掘。直到后来自己创业,目前在宜宾地方研究所做技术推广服务,高泽霞对于张克磊的经历如数家珍,“每个阶段他都走得挺好的,我挺佩服他。”她说:“在他身上有着青年一代的拼劲、闯劲和韧劲。”而在张克磊看来,正是高老师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精神一直激励着自己,如今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他还会向导师寻求帮助,“亦师亦友,高老师总会百忙之中抽空为我答疑解惑。”
“我深深体会到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初入职场,到如今已指导硕士、博士毕业生21名,高泽霞始终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她说:“我们首先根据研究生知识储备确定未来研究方向;然后根据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特点确定开展研究的有效办法,进而根据研究生的素质特点和个人兴趣确定未来发展方向。”

高泽霞老师(二排右四)和实验室学生(受访者 供图)
从游育人,解决“卡喉咙”问题
就在万世明萌发科研兴趣的2012年,高泽霞决定攻克限制主要养殖鱼类种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鱼肌肉中的小刺这个“卡喉咙”技术。在那之前,鱼类育种主要关注生长、抗病和耐低氧性状,严重影响鱼类的食用和加工价值的肌间刺虽然也曾经有学者关注,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缺乏肌间刺相关的遗传资源。
“一开始做了一些非常基础的事情,比如说每天把不同发育时期的武昌鱼或者斑马鱼样品收集回来,固定好后给它透明染色,也就是很基础的形态发育学观察。”万世明从本科毕业论文到博士毕业论文课题都是肌间刺,他还记得当时在地下室办公,自己每天要拿着涂了还原剂的样品去晒太阳,帮助样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到鱼的皮肤和肌肉变透明以后再去染骨头,“这些非常简单的基础工作给后面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高泽霞老师指导实践(受访者 供图)
由于资源有限,万世明读研期间和高老师共用办公室一年多,每天跟着高老师一起解剖、取样、研究实验方案,再加上自己广泛查阅文献,万世明不曾怀疑那些“非常基础”的工作。“当时我的认知就是,这个研究如果能成功,绝对会是革命性的创新。”作为高泽霞老师的第一名博士,万世明说那时虽然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但是知道这个领域有很多有价值的工作可以去做,“我也就完全信任了自己的老师,也相信自己的选择,所以就义无反顾地坚持,从来没有犹豫过。”
“那时候感觉她每天整个人都在发光,每天整个人都很积极,每天有用不完的干劲,听她讲话就感觉这个事情是做得成。”2013级本科生熊雪梅原本打算大学毕业后就去工作,但是后来却在高泽霞老师的引导下走上了科研道路,“她让你感受到,做科研是一件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当作梦想去追逐。”
开辟全新研究领域绝非易事,高泽霞带领学生边研究边学习。每当感觉知识不够用了,她就立马行动,其本人先后前往挪威、美国学习全基因组学育种和基因编辑,学成回来就改革研究方法,把最新技术教给学生。与此同时,高泽霞还把万世明、熊雪梅、聂春红他们送出去学习,实验室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足迹遍布比利时、美国、韩国、澳大利亚、葡萄牙、希腊等地。其中,万世明获得了华中农业大学和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双博士学位;而熊雪梅在大学毕业前就被送到相关公司学习统计学知识,后来又去克罗地亚、比利时、日本学习。此外,高泽霞还促成水产学院与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美国奥本大学签订学术交流与学生联合培养协议,邀请外籍专家开设2门全英文课程,邀请外籍专家来校交流访问20余人次。
从2012年揭示肌间刺发生发育规律和骨化机制,到2024年创建无肌间刺鱼类分子精准育种技术体系,实验室研究生在SCI期刊发表80余篇科研论文,获得国际国内首个肌间刺发生关键基因授权发明专利。学术期刊Science发文高度评价,认为无肌间刺性状选育是世界水产养殖动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科学院桂建芳院士发文评价肌间刺发生关键基因鉴定为“鱼类精准育种最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高泽霞老师(一排左五)和学生在一起(受访者 供图)
双向奔赴,共同奔向幸福的远方
留校任教两年后,万世明晋升为博导,他很庆幸自己有一位优秀导师榜样。“我会回想高老师当时是怎么培养我的,如果我是她应该怎样去引导和培养学生。”万世明认为,高老师在思想道德、行为准则等各个方面都堪称“标杆”,“有了来自高老师的传承,我自己再逐步完善一下,继续进步一些,不会有太大压力。”
在万世明刚入大学的第一印象中,“高老师真的是一个非常爱笑的人”,“让人心生好感,乐听其言。”那时通过与高老师的无数次交流,万世明感受到了“给予一个普通学生足够的关心”,对大学、对人生开始有了最基本的认知与规划。研究生阶段,高老师的鼓励和鞭策一直激励着万世明,他说:“导师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与实验资源,所以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努力,期望可以有更好的学术成果,为自己负责,更为导师和课题组的那份信任负责。”
无独有偶,2023级硕士研究生李泽巍刚加入实验室就感受到了导师的“信者不疑”。李泽巍组建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参与比赛,长达数月的备赛过程中,高老师从不过问细节,但总能及时指导化解难题。“合作是很愉快的,她全心全意信任你,我觉得这很难得。”李泽巍说,正是基于导师的支持和信任,自己得以在赛场上勇敢亮剑,带领团队先后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第十八届挑战杯等主流赛事中取得好成绩。
2024年学术希望之星获得者陈宇龙从数清每条武昌鱼肌间刺数目开始,统计了3000多条武昌鱼的形态和数量,进而探索肌间刺的发生发育规律以及如何改良和培育无肌间刺鱼类,八年间发表学术论文8篇,也从中习得了“耐得住寂寞”。“我的导师高泽霞教授告诉我,做科研的路上允许有意义的失败。要咬紧牙关和肌间刺赛跑。”他说,在研究期间,困难和失败是常态,“高老师并不会因为这些失败去否定你,反而让我放开手、大胆尝试。”
包括陈宇龙在内,实验室目前已有12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3人获评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余人次获评三好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挑战杯一等奖等创新创业大赛奖励10余项,李泽巍获评学校“十大阅读之星”“十大创新创业之星”。“高老师比较鼓励我参与这些事情,她说青年人就应该在这些场合去发光发热。”李泽巍说,正是因为导师本人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心关爱,实验室自然而然就成为一个非常有爱的集体,“同学们也都很有意思很可爱,任何困难和问题,都能问到人。”

高泽霞老师(中间)和学生们(受访者 供图)
“我觉得老师跟同学一定是双向奔赴的。”在高泽霞看来,同学们对老师和实验室的选择是出于信任,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成长,她说:“老师和同学应该是共同成长起来的,同学们在成长,这也促进了老师更好的成长。”除了来自学校和学界的各类奖项和荣誉之外,高泽霞最珍视的还是学生官宣“年度最美导师奖”“最喜爱导师奖”,她说:“同学们的爱,让我无限幸福!”
(本文转载自南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