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师生风采Example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彭开丽:厚土情深 春风育人
作者:晏华华编辑:彭士宁审核:周向阳发布时间:2025-04-21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艾青的名句,是公共管理学院彭开丽教授导学时常用的一首诗。她对同学们说:“时代变了,我们不必再为山河破碎而痛心,但要为服务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治国理想而用心。”

23年狮山岁月,这位土地经济学者以脚步丈量田野,用数据解构公平,让论文写满民生。当她谈起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糊涂账”时,镜片后的目光陡然锐利:“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学术研究得先守住这个根!”

公共管理学院彭开丽教授

20年磨一剑,为土地转化算笔明白账

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

人地关系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自192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学者发表最早的土地经济学著作Elements of Land Economics以来,土地经济学已走过百年历史。

“百年来,土地经济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仍有诸如土地生态系统保护与补偿、土地产权制度调控与激励、土地价格均衡与联结等问题亟待解决。”回顾这段历史,彭开丽教授更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彭开丽为研究生新生导学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之间土地分配、土地权属和土地收益问题日趋复杂,如何兼顾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效率和公平大有学问。除了用“看得见的手”加以管理,还需“看不见的手”参与调控,彭开丽的研究正是让这“两只手”协调发挥作用。

21世纪初,城市化浪潮席卷,大量农村土地在“流转”与“留守”间徘徊,农民权益保护成为改革深水区的焦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亟需进一步完善和推进。2005年,彭开丽从工程管理专业跨界至土地经济管理并加入土地管理系张安录教授团队,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学术旅程。

“农村有‘三块地’——农地、宅基地和建设用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块地都不能少。以往城乡之间土地同地同权不同价,很多时候农村建设用地的价格往往只有城市的零头。”彭开丽说,“由于配套政策不完善,农村土地福利一直是笔糊涂账,损害了农民利益,也有悖社会公平。”

面对土地转化中的公平困境,彭开丽意识到,唯有立足土地产权制度,才能破解农民权益保护的难题。她和课题组一直聚焦土地转化过程中各权利主体间的收益分配问题,通过提出“三权分置”相关配套政策建议,让农民既能守住土地“根”,又能放开手脚“闯”,以不断激励农户依据自身禀赋条件和土地流转福利效应做出土地改建决策,实现土地福利改进。

土地利用调研

土地转化工作不仅考验政策制定者的专业智慧,也考验智库学者的社会良知。“科研向新,更要向善。农民是土地转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我们在呼吁制定相关政策时,总会将利益的天平向农民倾斜。”彭开丽说。

彭开丽带领课题组扎根田野,用一手调研数据搭建理论模型。经济学视角分析资源配置,管理学框架解构制度效能,陆续在《管理世界》《中国土地科学》、Sustainable City and Society、Applied Economics等权威期刊发表60余篇研究论文。

“彭老师围绕目前土地领域的热点问题——农村土地流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为土地政策优化奠定基石,系列成果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看着一路成长发展的彭开丽,公共管理学院胡银根教授甚是欣慰。

春风化雨,教书育人柔中有韧

彭开丽教授的书柜里摆着一个相框,相片中的学生一个比着大拇指,一个比着爱心。这是2016年彭开丽获评公共管理学院首届“我最喜爱的导师”荣誉后学生送给她的纪念品。

担任导师以来,彭开丽培养了46位研究生,同学们对导师有一个高度一致的印象——鼓励式教育。“彭老师尊重我们每个人的想法,总是毫不吝啬地鼓励我们,赞美我们,这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术自信。”博士生刘楠楠说。

硕士生徐引婷也有同样感受:“即便犯错,老师也从不批评我们,而是耐心地和我们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也能勇敢地公开发表观点了。”

这种看待学生的欣赏眼光,源于内心修养。在同事眼里,彭开丽性格温婉,对待周边人如和煦春风。“彭老师言行雅正,从学业答疑到人生指导,从心理疏导到生涯规划,始终以耐心与真诚陪伴学生成长。她内核稳定,从没见她跟别人红过脸。”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樊华说。

课题组研究生毕业答辩

然而,对待学生温和并不代表放松要求,这份温柔的背后还有一股韧劲。多年来,彭开丽的课题组一直有组会传统,每次组会上,同学们都需要做文献分享或者汇报研究进展。彭开丽则做专业导学,或是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教育、或是方法传授、或是时事导读、又或者是促膝长谈。每周彭开丽雷打不动地参加组会,每次会议前,她都会精心准备PPT。“组会始终是我们综合能力提升的加速器。”即将毕业的硕士生高江鹏深感受益。

课题组组会

师父请进门,修行靠个人。彭开丽一直主张,科研是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导师应悉心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为此,她给研究生规划了“打基础—见世面—做研究—常交流”的学术增长路径。

她常常告诉同学们:“论文不是学术的终点,而是求解时代命题的起点”“厚积才能薄发”“冷板凳要坐得热,真问题须挖得深”。对于经济学基础薄弱的同学,要求他们到本科生课堂从初级经济学开始学起。她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术论坛,要求他们不仅要做听众,还要做lecturer,同学们频繁地在自然资源管理与公共政策国际研讨会、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自然资源与管理学会、中国地理学年会等大会上发声,课题组博士生连续两年在研究生学术年会中获一等奖。

彭开丽和公管院师生参加2024中国地理学大会

彭开丽带学生调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彭开丽要求同学们多实践,她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到农村去,亲自感受农地制度改革和农户福利变化,多年来脚步遍布大江南北。这个过程让同学们对农地制度改革激励效应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要在田野中书写青春答卷的决心。“同学们的论文来源于土地,又回归到土地,均指向服务国家战略和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彭开丽说。

双向奔赴,共创幸福学术生活

在彭开丽教授身上,处处可见“幸福公管”的影子。

她对学生的关心往往藏在不经意间。一次,课题组一名平日比较朴素的女生突然开始梳妆打扮,彭老师猜测其恋爱了,便在研究室只剩两人的时候,主动询问情况,并像知心姐姐一样与她聊情感和恋爱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另一名女生每天泡在研究室,一坐就是十几小时,彭老师建议她适当运动,后来这位同学还在健身房办了卡,现在师生还经常在一起聊健身。

本科生院孙凯老师在公共管理学院担任辅导员期间,与身为班主任的彭开丽共事多年,在他的印象中,彭老师对待学生的事务也非常上心,隔三岔五就会到辅导员办公室了解班上同学们的情况。

课题组同学们在橘园开展团建活动

彭开丽教授课题组与园林院郭文武教授课题组开展联谊活动

彭开丽主张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做学问时大家是学术共同体,生活中大家可以是朋友。徐引婷印象中,导师是个爱生活的人,忙碌之余喜欢摆弄些花花草草,去体育馆打打羽毛球。与其温婉性格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她干事活力满满,走路步履生风。

刘楠楠表示,彭老师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从科技进展到服饰美食,她和学生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许多同学会感叹老师的观念很超前。在徐引婷和刘楠楠心目中,彭老师就是她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课题组每年还会组织采摘和烧烤活动,师生在更轻松的场域品味生活、交流情感,彭老师还时常会给同学们带零食水果等。高江鹏说,课题组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让即将告别狮山的自己恋恋不舍。

彭开丽鼓励同学们全面发展,不仅要读好圣贤书,也要关心身边事,将“尚德尚公”的公共管理精神融入学习生活中。关于这一点,她自己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她曾担任土地管理系主任、支部书记、院纪委委员,目前还担任着MPA教学中心副主任、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多项兼职工作。“彭老师身兼多职,平时任劳任怨,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堪称表率。”胡银根说。

彭开丽在湖北省2024年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上作报告

在她的带动下,课题组所有研究生都有学生干部或者助管工作经历。课题组67人次获评“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党员”等校级及以上荣誉。

春风化雨,桃李满园。彭开丽课题组已毕业的同学们都有不错的去处,有的在地方政府部门任职,有的进入研究院、土地储备中心等单位,还有的在高校任教。“开篇建瓴成万章,丽绿黉宇苗成行。恩执朱笔书冰心,师范今生义深长。”2024年教师节,学生王紫权用一首藏头诗,表达了对恩师彭开丽的敬爱。

彭开丽教授与同学们在课程结业时合影留念(以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春风拂过狮山的枝桠,2025 年的新苗正沿着彭开丽走过的田埂舒展新叶。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研究生考试复试中,又有7名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踏入课题组,案头那帧学生比着 “大拇指” 与 “爱心” 的照片仍在阳光下闪烁,如同她书柜里泛黄的土地经济学著作,在时光里沉淀出更厚重的底色。

(本文转载自南湖新闻网)

---友情链接---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