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师生风采Example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导师二三事】与李敏锐老师相遇,是求学路上最美的风景
作者:戴思晴 晏华华编辑:彭士宁审核:冯国林发布时间:2025-05-30

在漫漫求学路上,能遇见一位良师,恰似暗夜行舟望见灯塔,是人生莫大的幸运。我的导师——李敏锐副教授,便是这样一位以春风化雨之姿、润物无声之态,滋养我成长的引路人。研究生的校园时光,他带给我的鼓励与教诲如春雨般细腻,在我的学习与生活中留下了温暖且深刻的印记。

求新创新 学术领航

在学术的浩瀚海洋中,李老师是那位执着的领航者。他深知知识的更新迭代如白驹过隙,与时俱进才是文学学科向前发展的关键。他一直强调,我们的研究必须立足于“三新”:文本新、理论新、观点新,时刻关注文学研究的前沿话题与最新动向。

外国语李敏锐副教授

他时常邀请文学大儒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每一场讲座,都是精心打造的知识盛宴,为我们打开一扇扇通往广阔知识天地的窗,照亮求知的漫漫征途。不仅如此,他还鼓励我们走出校园“舒适圈”,研究生求学期间,他带领我们先后参加了江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举办的学术讲座与论坛。在同学界专家及各高校硕博研究生的交流中,我们更进一步领略了学术世界的万千气象。

论文创作是学术道路上的重要关卡,而李老师则是最可靠的引路人。还记得第一次撰写论文时,面对满纸青涩,我满心迷茫与忐忑。李老师为我逐字逐句批改,大到文章结构的调整,小到标点符号的修改,都倾注了他的心血。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不仅是对文章的雕琢,更是对我学术成长的殷切期望。

每当有最新的学术资源,他总会第一时间分享给我们,仿佛迫不及待地要将知识宝藏与我们一同开启。例如,由于我的研究课题涉及前沿领域,需要查阅大量最新文献和年代较久的专著,但受限于个人资源和检索能力,部分关键资料始终无法获取。正当我为此焦虑不安、研究进度受阻时,李老师敏锐地察觉到了我的困境。他向我详细了解情况后,当即通过自己的学术网络联系到多位文献作者。

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盲审,更让我倍感荣幸的是,在李老师的极力推荐和指导下,我有幸作为学生代表站上国际会议舞台进行大会主旨发言,让我有机会与国内知名学者及优秀研究生深入交流,更进一步提升了我的学术表达能力。这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的为师之道,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者风范。

因材施教 尊重选择

在我心目中,李老师不仅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更懂得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选择,像园丁一样悉心培育每一株不同的花朵,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绽放。

研二时,我面临学业与实践的平衡问题。考虑到未来职业发展,我选择参与学院事务,如担任助管、助教,同时也在考虑是否要外出实习。李老师得知后,并未以“耽误科研”为由否定我的想法,而是结合我的性格特点、专业优势,与我深入分析不同选择的利弊,并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他告诉我:“学术固然重要,但实践经历也能让你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在我离校实习期间,他并未放任不管,而是时常关心我的实习环境和工作状态,提醒我“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读书”,并定期督促我的论文进度。每当我通过微信向他请教论文问题时,他总能及时回复,耐心解答,让我在忙碌的实习中仍能保持学术上的稳步前进。

外国语学院2024年研究生学术年会,李敏锐为同学们颁奖

最让我感动的是李老师的指导方式——他从不以权威的姿态生硬否定,而是用温和而精准的引导帮助我改进。在论文修改时,他从不使用“不行”“重写”这样打击信心的字眼,而是以“好多了”“这个部分很有进步”来肯定我的努力。当逻辑不够清晰时,他会用提问的方式引导我思考,比如:“是否觉得两个理论穿插显得混乱?”“能罗列三个核心研究问题吗?”“这部小说对社会和个人的启迪是什么?”这些循循善诱的批注,既让我意识到问题所在,又保留了思考的空间,让我在论文的迷宫中总能找到光亮的出口。

既是良师 亦是益友

在我的求学道路上,李老师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诠释了何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课堂上,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生活中,他又化身为我们最亲近的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相处之道,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谛。

课堂上的李老师博古通今,旁征博引,以深厚的学术知识储备和风趣的话语表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许多非文学方向的学生也会慕名而来。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基础,将晦涩的理论化作生动的故事。课后交流时,常有同学感叹:“原以为文学理论高深莫测,没想到李老师讲得这么有意思!”更难得的是,李老师把这种学术热情延续到了课堂之外。他常常利用午休时间,和我们围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畅谈。话题从校园生活的点滴趣事,到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无所不包。有次讨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时,他特意准备了原版书籍和我们分享阅读心得;当聊到某位学者的新理论时,他又会立即调出相关论文供我们参考。这些看似随意的交流,实则蕴含着李老师润物无声的教育智慧。

导师与学生的日常交流

李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不仅体现在学术指导上,更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得前年冬天,我一整天高烧不退,当时正巧赶上李老师要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得知情况后,他二话不说,放下手头的工作,用仅有的十分钟休息时间开车送我去校医院。更让我感动的是,会议结束后,他又特意绕道来医院接我回宿舍。当时天色已晚,但看到老师的身影出现在病房门口时,我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暖意。

李老师常说:“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身体健康比论文发表更重要。”在他的影响下,我们课题组的同学都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得知我们喜欢打羽毛球后,他不仅自掏腰包添置了专业球拍,还经常抽空和我们切磋球技。球场上,他是和我们一起挥汗如雨的球友。那些在球场上建立的默契,让我们的师生情谊愈发深厚。

李老师与学生打羽毛球

与李老师的相遇,是求学路上最美的风景。他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以渊博的学识为底色,用真诚的关怀勾勒细节,为我们的成长描绘出绚丽的画卷。这段珍贵的师生情谊,必将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指引我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勇敢前行。

(本文转载自南湖新闻网)

---友情链接---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