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师生风采Example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导师二三事】我的导师李一博:“小种子”有“大匠心”
作者:李威 匡敏 魏成伊编辑:彭士宁审核:唐永木发布时间:2025-05-30

在我眼中,我的导师李一博教授不仅是一位心怀梦想、追求卓越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正能量满满的“大师兄”。

李一博指导学生李威做实验(张金光 摄)

我加入实验室是2016年,那时,团队已经在瞄准国家急需的水稻抗逆性开展研究,但因为团队刚组建不久,很多工作都要从零起步。作物研究周期长,水稻一年仅一季高温处理的机会,没有现成的平台和数据,李一博老师便带着大伙在高温酷暑中坚持不懈地探索。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我们拧成一股绳,组成了敢打硬仗的 “抗逆青年军”。

但开展系统的原始创新绝非易事,早期探索无疑是痛苦的,从材料到分子研究,再到机理呈现,都需要长期的摸索和积累。有时即便我们付出了很多,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大家心中难免失落,李老师总会用“小种子,大梦想”来鼓励我们,他说:“无论生长环境如何艰辛,都不要放弃破土而出的信念,要敢于与困难做斗争,笑傲挫折失败。”老师的这种人生信念,如今已然成为我们团队文化的精神内核。

李老师是个不折不扣的“科研狂人”,他时常告诉我们,“作物研究需要像植物一样向下扎根,沉下心、耐住寂寞,扎根于大地,做对社会有价值的科研,产出顶天立地的成果”。实验室里,他总是到得最早,走得最晚,不是在看文章、写文章、修改文章,就是在讨论课题、研究科研思路、下地查看材料。就算在出差途中,他也在琢磨科研问题。在文章撰写时,李老师尤为严谨,无论是每一张图表中的毫厘误差,还是文章中每个字句的表述,李老师都如琢如磨,力求表达精准、逻辑清晰,令人赏心悦目。

每年暑假,都是我们团队最为忙碌的时间,李老师总会带着团队一起开展田间实验。时间紧,任务重,短短一个月内,我们常常要提取数万份DNA小样、RNA和蛋白样,筛选上千份遗传材料,考种、收种数万株水稻。5月的南繁基地,热带地区室外的体表温度已近40℃,早上七点半不到,李老师便已卷着裤腿和同学们在稻田里看材料。一天工作下来,大家都被太阳烤得黝黑,但师生一起劳动的日子,回味起来总是格外甘甜。

科研中的李老师无疑是一位治学严谨的科学家,但走出实验室,他又像一位开朗的大师兄,和我们一起玩老鹰抓小鸡、撕名牌,在海南收种后一起路边散步、喝椰子汁,在失意困顿时谈天说地。

李一博课题组(部分)合照(李一博课题组供图)

记得第一次投稿nature杂志,被拒稿后的我情绪跌入了谷底。那天晚上,李老师不断耐心安慰我,鼓励我,我们从文章修改,聊到职业规划,再谈到家庭,不知不觉便聊到了凌晨一点多。那晚之后,我确实振作了不少,奇妙的是,从那以后,一切似乎都顺了起来。我们一起讨论文章、回答审稿人问题,逐字逐句修改等。即便我有时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也从不直接否定,而是让我列出论据再逐一讨论。他说:“科研需要批判性思维,我希望你们成为有独立思想的研究者”。这段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李老师其实将我们视作了并肩战斗的战友,我们互相扶持,互相启发,共同成长,这,也许就是大家常说的师生共同体吧。

如今,和老师相伴近9年的我即将步入人生新阶段。9年时光里,每一次挫折后,李老师都给予了我最坚定的支持。哪怕我曾因压力失控和他争吵,他依然用深夜长谈的耐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是学会在失败中保持冲锋的姿态。他教会我,科研不仅是数据与论文,更是一种“向下扎根”的状态,是修身、是齐心、是觉醒的过程。如今回望,那些来来回回反复争执的讨论、水稻楼昼夜轮转的考种、那些崩溃又重来的日夜……所有苦与乐,都因这份亦师亦友的并肩作战,成就了我最珍贵的财富。

(本文转载自南湖新闻网)

---友情链接---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