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身正师为范 真字文化薪火传
团队基本情况
“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研究”导师团队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围绕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这一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形成了农业资源环境经济理论与政策、气候变化与低碳农业发展、农业产业绿色转型、农业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等四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团队基于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新型智库—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气候变化应对与农业永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发展平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三农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团队导师构成
团队由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俊飚领衔,主要成员包括罗小锋教授、颜廷武教授、张露副教授、何可副教授。团队5位成员均为专职教学人员,具有管理学博士学位和海外访问经历,专业方向相互契合、互为补充,在学术研究、学生培养上相互配合,共同创建了定大局、稳前进、锐进取的发展基调。
团队导师基本情况
团队文化
(一)学术至上求真知
倡导学术至上、追求真理,导师以学术热忱和学术忠诚唤醒学生的学术探索欲望和学术研究激情,以学术能力感召学生、赢得学生、带动学生。师生在研究室共学、共研直至深夜,“亮灯”传统是对团队不懈进取、追求精深的最好写照。注重学术“初心”的塑造,不以论文数量论英雄,更加注重研究生的学术态度与学识进步。坚守高尚的学术品性,对学术成果加强管理监督和审核把关,坚守责任伦理,捍卫学术尊严。营造学术平等、学术自由的学术氛围,建立双向反馈交流机制,鼓励不耻下问、不惧上问,培养研究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术创新,指导研究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项目,点燃研究生学术热情。注重学术“传帮带”,已经出国(境)访学的研究生帮助团队其他成员与国(境)外高校建立联系,畅通访学渠道。
(二)志存高远行真事
团队师生坚定学农爱农的信念,牢记强农兴农的使命,练就过硬本领,既有“顶天”的魄力,勇于探索世界上最前沿、最关键、最需要的农业科技问题;又有“立地”的情怀,致力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亿万农民的福祉,用之于民、惠之于民,在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中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依托科研平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推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三农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知行合一做真人
团队师生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自2011年开始,每年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入户调研,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尤其是近5年来,累计获得调研问卷近万份,调研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河南、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山西、四川、云南、北京、内蒙古、新疆、安徽、广西、重庆等地。2020年组织团队近60位研究生完成主题为“新冠疫情对三农发展的影响——来自基层的声音”的调研报告,立志服务于“三农”事业发展。新冠疫情期间,团队成员高举志愿旗帜争做排头兵,或联合AAEA China Section在农业经济研究学者团体中发起“援助武汉”志愿捐款活动;或下沉社区加入志愿服务队,协助抗击疫情;或以笔代戎针对疫情影响撰写政策建议报告,为抗疫及疫后的经济社会恢复建言献策;或守土尽责确保学教研在线、指导青年教师完善基金项目申请书、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或就近下地帮春耕助夏收,彰显人民教师、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育人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百花齐放;关注个体全面、终身发展,强调人文素质教育是根本,注重学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培养;倡导团队师生共同成长,致力于“互信认同、开放包容”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
育人目标
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强、批判创新能力强、社会服务能力强,具有三农情怀和全球视野,综合素质优异的“三强二有一优”的高层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
育人举措
遵循育人于“质”和育人于“心”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用心浇灌、以爱育人。以“早”引领,每年复试录取结束后,要求研究生新生提交个人发展计划,导师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后,科学指导其学习方法,合理设计研究方向,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鼓励其积极申报、承担和参与各类科研创新活动,做到早接触、早入门、早规划、早起步。以“爱”凝聚,开展不定期谈心,掌握研究生思想、心理、生活状况等实际情况;每周开展一次体育锻炼,塑造团队精神、活跃团队氛围,发挥导师的“家长”“兄长”和“师长”作用,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和互相理解的和谐关系。
注重育人于“探”和育人于“研”
将探索与研究充分贯穿在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之中。以“容”促融,通过定期开展文献阅读分享、经典著作研读,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形成自由、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观点,进行学术思维碰撞,容短促长、以长融短。以论文为抓手,通过组织半命题式讨论,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选题、中期到预答辩,坚持每月一次例会,了解每位研究生的科研进展,强化过程指导与管理,严把论文质量关。
强调育人于“理”和育人于“践”
既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将课堂的知识、书本的概念延伸到现实的社会实践之中。以“实”提质,自研究生入学起,第一时间带领其全面进入课题组,全员参与科研项目讨论与调研活动,点燃学生的学术热情;设立“俊秀英才”奖学金,对学习成绩优异、科研成绩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团队导师带队,开展农村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和调研日记,记录所见、所感、所思,在实践中体悟社会,培育“三农”情怀,让学生的心智“高起来”、思维“活起来”、手脚“动起来”,不断释放研究新活力,启发学术新思维。
坚持育人于“范”和育人于“情”
导师垂范引领,争做研究生的信仰之师、学问之师、品行之师,融情于教,以情化人。以师为范,团队导师严格自律,与学生同在一间研究室,学在一起、研在一起、实践在一起,以坚定的信仰、大爱的情怀、严谨的态度、精深的学问、良好的品德和过硬的作风,亲身示范“为什么做学问”“什么是做学问”“如何做学问”和“如何做好学问”,团队研究室的“亮灯”文化已延续十多年,是团队不懈进取、追求精深的最好写照。以德为先,团队导师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树立“导之以德”的理念,要求研究生“有耻且格”,以正直的人格给予学生前行的力量,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致力于为学生的人生发展“铺好路、导好航”。
育人成效
团队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研究实践教育等环节,育人成效显著。团队研究生在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奖学金及论文发表等方面屡获佳绩: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3人次、优秀硕士论文奖1人次,获得学校优秀博士论文奖9人次、优秀硕士论文奖7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4人次、清华农村研究博士论文奖学金4人次;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科学学研究》、Ecological Economics、Sustainable Development、Energ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两百余篇。为国家培养大量优秀毕业生,他们或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基金,成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或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在新时代释放光和热。目前,团队在读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