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团魂、促团智、争团品
团队基本情况
果蔬加工化学与综合利用团队依托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一级学科,面向国家和湖北省重大任务需求与食品发展前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系统开展现代果蔬保鲜、加工技术研究,探讨大宗果蔬资源贮运保鲜原理和方法、加工转化技术理论、综合利用与高值化加工工艺与品质安全控制体系等相关科研方向。
团队导师构成
团队现有教师12人,具有教授4名,副教授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0人;团队领军人物为潘思轶教授,男,博士,二级岗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柑橘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采后技术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围绕一个领军人物,团队成员老中青相结合,具有合理的人才梯队。
团队导师基本情况
团队文化
围绕“团魂、团智、团品”三个核心,果蔬加工化学与综合利用导师团队立足现实,倡导学术传承、自由探索、开拓进取的学术氛围,树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的育人理念,完善以质为先的评价机制,建立以效为基的运行体系,积极培育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善于协作、甘于奉献的团队精神。
1.学术传承有团魂
果蔬加工化学与综合利用团队组建历史悠久,自从1985年建系开始,我院先后有多位专家教授专注于对果蔬加工产业的研究,2000年,潘思轶教授怀揣着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心愿,组建了蔬加工化学与综合利用团队。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围绕果蔬保鲜、加工转化技术理论、综合利用与高值化加工工艺与品质安全控制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在果蔬加工化学与综合利用的教学和科研道路上不断拼搏,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
2.自由探索促团智
在团队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崇尚自由探索。团队成员彼此信任、有效整合,不搞内部封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倡导专业互补,实现团队内部资源和知识共享,不断扩展团队成员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推动科研工作顺利发展。倡导自由探索、百花齐放,消除学术家长制、学术等级制等不良风气,为成员构建学术沟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营造自由民主的学术讨论氛围,促进不同成员间的交流、互访和争鸣,引导成员培养实事求是的治学风气,发扬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激荡各种学术思想的火花,实现成员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
3.开拓进取争团品
开拓进取是一个团队永葆青春,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团队在潘思轶教授的领导下,不断开拓进取、务实创新,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搭建研发平台,引导团队成员积极申报各种、各类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精益求精、不断修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反复评审,加强对科技成果的落地和包装,申报并获得具有社会有影响力的各类奖项,不断扩大团队品牌知名度,争创科学高峰。
育人理念
团队充分利用各成员间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优势特长,互相配合和指导,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追求“以品行为基础”的卓越人才培养的理念,经过多年的不断演进和发展,形成了‘高起点、厚基础、严要求、重实践、求创新’的优秀食品专业领军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以“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全程育人”四位一体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育人目标
培养全面发展,有自我管理能力,具有国家意识、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的食品科学专业人才。
育人举措
1.注重科研梯队建设、优化学院结构
团队较高的科研水平对研究生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果蔬加工化学与综合利用团队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近年来,立足现实和远期目标,团队引进3名具有国外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张卓,袁方和吴婷),4名国内“985”大学博士毕业青年人才(彭帮柱,李二虎,胡婉峰和刘凤霞),进一步优化了科研队伍结构,有利于把握当今食品科技进步的前沿,从而把最新的科学知识传授给研究生,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同时, 团队内的青年人才已经形成良好的梯队,在学院的教学、科研和行政服务中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骨干力量。其中彭帮柱担任食品学院工科训练中心主任,王鲁峰作为食品工程系的副系主任和支部副书记,胡昊担任食品科学系教工支部副书记,胡婉峰担任食品科学系副系主任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尤其是人才建设是本团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团队成员均申请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时团队教师学院机构的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和科研深度,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创新欲望和素质。
2.积极搭建平台、开展全程育人
近年来,团队依托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积极主导申报和参与环境食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果蔬加工与品质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食品加工及安全检测研发推广中心、湖北省柑橘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水生蔬菜保鲜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梯度人才培养平台。这些科研平台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不但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新渠道,而且也成为研究生进行开放式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平台。
团队依托平台,定期邀请知名专家、企业家来校开展高水平讲座,扩大团队需学术交流和影响力,滋养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3.强化核心课程建设,凸显团队课程特点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核心课程的建设尤为必要。本团队基于自身研究特点,通过强调知识宽度与深度相结合,在向学生展示不同研究领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在潘思轶教授负责建设的《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和胡婉峰副教授负责建设的《果蔬加工与贮藏》等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及时引入本团队的科研成果,凸显团队课程的“经典性”、“体验性”、“互动性”、“前沿性”等特点,提高授课效果,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4.加强管理与培训、提升团队导师指导水平
确保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成长,团队定期举行学术讨论会,相互交流;另外团队定期举行教师座谈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促进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在团队内倡导唯真,求实和协作的科学道德风尚,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百家争鸣和开放和谐的科研环境。
团队通过加强青年老师的培训和指导,明确各导师岗位职责,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制定了新导师工作的指导原则,认真实施了青年教师海外学术能力提升,国内挂职锻炼制度等制度。范刚, 冯武,杨书珍,王鲁峰等青年教师先后出国进修, 实现了团队成员全部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胡昊2016年恩施州建始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挂职锻炼,张卓2017年担任湖北稻花香集团企业副总,王鲁峰2018年在江苏宝应县挂职锻炼,李二虎2018年在湖北咸宁挂职锻炼等措施,全面提升青年导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便于进一步培养人才。同时团队共组建湖北省科技特团5批次,深入基层,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同时提升团队导师的实践能力。
5.创新科研小组为主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是以导师为主体进行的,而个别导师创新能力较低是目前硕士论文缺乏创新性的关键因素。本团队积极开展以科研小组为主体进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高科研产出。科研小组内多位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可提高研究生的知识面,拓宽研究思路。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能融合不同学科领域或至少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科研小组较高的学术水平能高瞻远瞩地把握研究方向,使研究生少走弯路。
另外,整个团队根据研究方向分为4个研究小组,各研究方向具有互补性和交叉性,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互相支持,并共同服从本团队的整体利益;同时以研究项目、任务为主要牵引手段,培养和造就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一方面明确了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着眼于团队成员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
6.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团队不同导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购置的设备和仪器等软硬件资源实现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购置,以提高团队的科研效率。同时,在实验室物理空间分配上面,实现全贯通,无障碍制度,根据研究生的课题需要可以自由进出每个实验室,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目标。
7.鼓励个性、因材施教
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个体化差异,并因势利导,争取每人都学有所长,在能力专长等方面各具特色;基于团队科研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需求,结合研究生自身科研兴趣,因势利导,分类指导培养研究生;鼓励研究生在各项活动中参与竞争,从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对学生实施多样化、灵活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努力提高团队学生就业率。该团队培养的研究生综合就业去向,涵盖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和事业单位,大多数毕生获得工作单位的好评,在单位充当核心和骨干作用。
8.立德树人、奉献社会
团队领军人潘思轶教授是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是一名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好导师。为团队全体老师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团队成员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立德于教,多名导师连续多年师德考核优秀。2020年5月25日,《垄上行》“全心全意服务三农”的新闻直播间里,团队带头人潘思轶教授介绍了湖北鲜果酿美酒,转化增值拉动水果规模种植的相关内容。并表示:“果酒加工一方面可以化解水果上市期短、不耐储存地和市场走低时的风险;另一方面,果酒加工可以加大规模化生产,有利于果农脱贫。”2020年6月13日潘思轶教授冲在社区战“疫”前线,虽然膝盖曾受过伤,不能久站,但仍坚守志愿服务一线,尽己所能,为打赢武汉保卫战贡献自己的力量。2020年2月10日,光明日报报道团队王鲁峰老师:枯坐楼顶也要上好直播课堂的新闻。在疫情隔离期间,通过网上“云课堂”,可是家里没有宽带,隔离期间又不能到网吧,于是,他打开手机热点,上屋顶信号好的地方开始为学生授课。团队成员通过自身引领,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在团队培养研究生热心公益和感恩回馈社会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育人成效
团队目前在读研究生86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1名;累计培养硕士毕业生195名,博士毕业生75名(其中国外留学生3人),博士后出站3名。研究生在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创新创业赛事、奖学金及优秀毕业生评选中屡获佳绩,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4人,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奖11人,获国家奖学金资助42人,获评优秀毕业生25人,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等省部级奖项17项。多年来,团队为食品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他们或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成为学术领域的后起之秀;或在政府部门和水产企业从事高层次管理和研发工作,在食品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释放光和热,为我国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如:石聚领,河南省政协常委,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河南省总商会副会长,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8年1月,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任端平:2008博士毕业于本团队,现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