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夜色静谧,秋雨微凉。第一综合楼A401室的灯光下,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何进教授依然在伏案工作,给学生写推荐信、改论文、备课、写教学改革方案……这些忙不完的工作里,藏着他对教育事业深沉的爱。
“有许多事,总要有人舍得花精力付出,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向前发展,而我,愿意参与其中,做个传递正能量的人。”这是何进一直以来秉承的人生信条。
“能够帮到学生,就是对我最好的回馈”
与何进老师碰面时,他刚刚给一位学生写完申请国外高校的推荐信,而这封信已是他修改过的第10稿。
“每年10月-11月,都是给同学们写推荐信最忙碌的时候。遇到一些需要反复修改或者过程繁琐的网络推荐,花去几天时间都是常有的事。”何老师介绍说。因为何老师的教职工作本就很忙碌,写推荐信也通常需要加班进行。截止到目前,何进已为100多位本科生写过推荐信,其中有30多人已成功申请进入世界知名院校。尽管这个过程格外耗费心血,但面对同学们的请求,何进从不拒绝。
“老师的关爱好比滋养生命的雨露,在同学们需要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只要能够助力他们成长为自己理想的样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作为一名生命科学家,何进对育人有着独到的认识。
杨同学是何进早年招收的一名研究生,何老师发现,杨同学家境贫寒,连学费和生活费都是他抽空做兼职赚来的。在心疼学生的同时,何进悄悄拿出5000元塞给他,并告诉他安心学习,以后要是还有经济困难,他来帮忙想办法。而彼时,何进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2000元。何进的慷慨资助让杨同学万分感激。他发奋学习,刻苦钻研,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了湖北省优秀论文。如今的他,已成为中科院一名研究员。
何进老师与同学们在一起 (印文 供图)
平日里,只要学生们有困难,何老师都会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没有路费参加考研调剂面试,拿出一个月工资资助学生的是他;学生不慎撞坏了别人的车被扣留时,毫不犹豫地站出来帮学生解围的是他;发现学生生活节俭舍不得买菜吃,悄悄往学生卡里打钱的也是他……
何进说:“人活一生,钱财名利都是身外之物,能够留给这个世界的,唯有精神和文化。能够帮到学生,就是对我最好的回馈。”
“每个生命个体都有无限的潜力!”
生物工程专业的米同学至今都还记得第一次与何进老师交流时的场景。
米同学自幼丧父,被亲戚抚养长大的她,性格腼腆又倔强。在一次“生物工程导论”课程结束后,她鼓起勇气向何老师表达了进实验室学习的愿望。考虑到大一新生基础还不够扎实,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好,何老师极少招收大一学生进实验室。但了解到她的特殊情况后,何老师不仅同意她进入实验室学习,还鼓励她说:“凭借你的韧劲,我相信你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人,有梦想,就勇敢去追吧。”听到何老师这番话,米同学心底仿佛被点亮了一盏灯。而为了帮助她缓解经济压力,何老师还给她安排了部分科研助研工作,并给她发放助研补助。
四年里,米同学抓住一切空余时间去实验室学习实践。清晨,她总是最早来到实验室;夜深人静时,她才起身从实验室离开。经过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米同学以出色的学习成绩和卓越的科研素质被免试推荐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何进说:“每个生命个体都有无限的潜力,老师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激发他们追求卓越!”
何进老师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互动(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在“生物分离工程”的课堂上,何进发现,2009级学生张舒梦同学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晰、思维敏捷,便主动询问了她的学习情况和未来的打算。一番深入沟通后,何进了解到,专业排名第一的她想出国深造,但托福与GRE成绩不太理想,也没有多少科研积累。考虑到她年龄比同班同学小2-3岁,何进建议她先在国内攻读硕士研究生,打好实验基础后再申请国外博士学位。硕士三年期间,在何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3篇SCI论文。凭借出色的科研成果,她如愿收到了佐治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毕业致谢的那页PPT上,她深情表达了对何老师的感谢。在佐治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张舒梦也时常给何老师寄来信件、明信片等表达感恩之情。
在华中农业大学iGEM团队里,同学们的个性不一、各有所长,如何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启发大家的创造性思维,是激发学生潜力与高质量完成项目的关键。
周六晚,何进老师在指导IGEM团队 (匡敏 摄)
作为指导老师,在每周六晚的例会上,何进不仅会不失时机地导入前沿创新案例扩宽学生视野,引导同学们发散思维、奇思妙想,还会结合大家探索失败的结果进行回溯推演,帮助同学们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而指导iGEM团队,除了需要超脱的思维与渊博的学识外,更需要真心的投入。七年来,无论多忙,何进及团队老师们从未间断过对iGEM团队的指导。即便是疫情期间,老师们也坚持通过远程会议等形式指导同学们“云端”探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华中农业大学iGEM团队六次斩获全球金奖。
何进说:“我渴望同学们追求卓越,我也会尽一切所能帮助大家去实现理想。”
“有些事,总要有人舍得花精力付出”
从教26年,主讲过30余门课程,这一个个数字就是何进从教生涯的“军功章”。
要上好每一门课程,在何进看来,“勤”是最大的保证。“每开一门新课,都非常耗费精力。但是课堂是神圣的,保障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做到问心无愧。”近年来,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多门课程,如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导论、生物工程综合实验四、代谢工程、合成生物学、生物工程研究进展、工程伦理等课程,都融入了何进大量的心血。
在何进看来,要想引导同学们追求卓越,课堂必须对标一流。作为老师,就必须为“弹药库”做好储备。也正因如此,平日里阅读大量文献是何进每日的必修课。从微生物学领域的9大综述期刊,到其他微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方面的国际权威刊物,这些都是他必看的内容。
2016年,为了提升《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在备课过程中,何进不仅参考了最新版的《Brock’s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第14版及《Prescott’s Microbiology》第10版,还融入了大量最新学术研究成果。
“备课的过程中,我很少能在晚上12点之前回家,一般都会工作到凌晨2点,期间还熬了7个通宵。”回忆起备课的过程,何进感慨说。事实上,何进备课时参考的国际权威教材,几乎每本书都超过千页。为了消化吸收这些精华,通宵达旦也成了“家常便饭”。
作为生物工程专业负责人和合成生物学方向的学科负责人,何进不仅主动挑起了生物工程专业招生宣传、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修订、教学改革及学科方向建设重任,还承担了大量的学科评估、博士点申报等工作。为了更好的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他积极参与教学探索,主持建立了生物工程专业“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等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忙碌之余,他还时常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撰写教研论文,其中1篇论文被评为刊物年度优秀论文……
也正因如此,每年365天,何进几乎360天都处于工作状态,每天的工作时间也常常超过12小时。
辛苦的付出终于迎来回报。近年来,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立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工程专业培育的人才也备受社会各界欢迎……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何进最喜欢的一句歌词,他说:“有许多事,总要有人舍得花精力付出,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向前发展,而我,愿意参与其中,做个传递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