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师生风采Example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教书育人】萧洪恩:“教书育人是我的第一职责”
作者:编辑:黄玮审核:发布时间:2021-05-07

坚守讲台三十五载,他是同事们眼中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坚持不懈改革创新,他是永不止步的拓荒牛;亦师亦友的亲人,他是学子们心中甘为人梯的孺子牛。他就是文法学院萧洪恩老师。

他说,为人、为学、为师要求真,要“做真人,真做人,做人真”“做真学问,真做学问,做学问真”“做真功,真做功,做功真”。

坚守讲台的老黄牛

1986年,从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萧洪恩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恩施,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直到2003年,萧老师来到华农。18年来,他一直耕耘在挚爱的三尺讲台,年均讲授课程门数达9门,2020年,已经59岁的他,依然承担着8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学院授课门数最多、学时最多的教授。他说:“课堂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主渠道,不管什么时代,不管老师有多少荣誉、头衔,教书育人都是教师的第一职责。”

“萧老师的课讲得十分通透,总能巧妙地衔接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在他的点拨之下,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也变得灵动起来,我们都很喜欢他的课。”已经毕业的研究生舒田谈起《农村社会学》这门课程时说道。

萧老师的授课模式别具一格,他注重知识构建与点亮心灵并重,与学生交流实践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萧老师上课讲到动情之处,会引吭高歌,记得他给我们唱过一首土家族民歌,其中有一句歌词我现在还记得,‘岩板上开花岩板上红’。萧老师的课堂上有一种光,我想是因为真正的热爱而散发出来的光芒。”2018级社会学研究生宋湘萍回忆时露出会心的微笑。

研究生李梦月和史宇颖对2017年的开学第一课印象颇深。“缘于春节支付宝抢福卡、凑五福的热潮,那节课的主题便是“敬业福”,萧老师的讲述充满了哲学思辨,内容更是妙趣横生。”李梦月说道,“记得萧老师讲述了春节期间走访咸丰下属少数民族村落的经历和体会,课堂上呈现的第一手资料和原始素材,让同学们深受震撼,这些举动本身就是对敬业最好的诠释!”史宇颖认为,整整两节课,贯穿课堂的是故事与哲理并行,细节与思考并行,现象与学术并行,敬业与育人并行。

永不止步的拓荒牛

多年的执教生涯中,“与时俱进”是萧老师对自己素来的要求。在他看来,“课程内容和体系都要与时俱进,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正因如此,尽管对每门课程内容都了然于心,但他总是在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授课方法、重构课程体系,力求更好地支撑人才培养目标。

授课过程中,萧老师发现,同学们在逻辑思维、研究方法和民俗文化素养方面亟待提升,基于此,他首倡并开设了《中国区域文化》《西方哲学专题》《科学方法论研究》《普通逻辑学》《民俗文化鉴赏》等5门课程。

为了让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萧老师改革教学形式,将古汉语知识、哲学和逻辑学等知识融入课堂,并注重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学生思考。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备受学生好评。特别是《民俗文化鉴赏》一课,2013年6月,凭借多年的口碑,《民俗文化鉴赏》在爱课程网上线,该课程还获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最美慕课”等荣誉。

在慕课评论区里,同学们纷纷写下感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学习到了民俗文化知识,老师的激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也被点燃了。”“这是一门很好的课程,无论是授课内容还是老师的授课风格都令我印象深刻。”

“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与自然科学类研究生不同,阅览室是他们的“实验室”之一,只有在导师指导下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才能更好进行课题研究。”为了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在学院的支持下,2013年萧老师牵头发起了“东篱读书会”,旨在打造分享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9年来,读书会坚持每个学期至少开展两次交流,参与范围扩大到了全校研究生,每次萧老师都全程参加。

茶学专业研究生晏智曾在读书会上与大家分享了《生死疲劳》读后感,他清晰地记得,萧老师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做着记录。这一场景让晏智深受感动。他说:“萧老师告诉我们,读书要读作者、读书名、读时空场地、读自我思想,从中找寻初心,形成一套自己的概念系统,建立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个观点使我深受启发。”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李嘉欣也是读书会的忠实听众,她表示:“读书会很有意义,和大家的交流碰撞中,我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更能从不同层面,以不同视角去理解和思考问题了。”

唐崖土司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学术界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萧老师决定带着学生一起编著《世界遗产地 唐崖土司情》一书。编著工作开启后,大家才发现,任务远比想象中艰巨。由于考察地点分散,一千五百公里的车程,每个单程都要近八个小时,年过半百的萧洪恩载着学生从武汉到达恩施州,每到一处,学生们的食宿安排他都考虑得细致入微。待到和同学们一起爬到土司城的山上,萧洪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他给大家讲解民俗文化和文化遗存,一讲便是6个小时。酷暑七月,萧老师衣服被汗水一遍又一遍浸透,声音也沙哑了,可他中间也不曾休息。长时间的车程,他的颈椎备受折磨,学生们心疼地劝他歇歇,他笑着说:“我没问题的,倒是你们年轻人没吃过苦,要注意身体。”

在2016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田景源看来,萧老师有一种大气度,他的字典里从未有苦难二字,一切都是生命的体验,他做事情从不追问‘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唯有热爱和执著,这对我影响很大。

甘为人梯的孺子牛

“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导师要做的是立足长远,不抛弃、不放弃,帮学生找准位置。”萧老师跟学生第一次见面,总会他们谈谈读过的书,他说,“从学生读过的书里,可以大致判断出他的知识背景和心态,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师门读书会是萧老师的研究生们毕业后最常提起的话题,据社会学专业研究生郭津佑介绍,萧老师每隔两周就会举行一次师门读书会,读书会不限于读书交流,还可以谈谈求学中的现实问题、生涯规划之类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分享。萧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哪怕同学们说的是芝麻小事,他都会认真听大家讲述,并会给大家建议和帮助。

“萧老师是一个既严格又和蔼的人。”回忆起萧老师,09级研究生李小光如是说。

萧老师的严格体现在学术研究上。他对自己和学生都很严格。在萧洪恩看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当是一个学者的价值追求,“学术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对现在负责,更要对将来负责,实现‘学术的可持续发展’。

在萧老师的电脑里,存放了许多整理好的文献资料,并附上了大量批语,不少文献中,还标注了文章出处、错字及符号错误等。他常说,写文章的目的不在于发表,而是在于在一次次修改中得到提高。一篇文章修改六七次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改到中途放弃了,萧老师觉得遗憾和可惜。“我给学生定了一个‘极限标准’,当你觉得再无修改的可能时交给我来改,在不断深挖、细化的过程中,个体潜力也会得到释放,同学们也更能体会,什么是学无止境。”

萧老师的严格还体现在规划管理上。他要求学生制定了日常时间规划,精确到每天的半小时。“时间是最公平的,时间又是最不公平的,对于有时间规划的人来讲,时间往往是不够的。”萧老师解释道,“虽然不一定会完全按照计划去执行,但精确的时间规划会让帮助大家树立生命观、时间观。”

在生活中,萧老师又如长辈一般慈爱。他经常邀请学生来家里做客,推开萧老师的家门,沙发上、走廊上、阳台上、床上,书籍随处可见。萧老师笑称,“家徒四壁,唯有藏书三万。”

除了一起看书、谈心,萧老师还会热情地留学生一起在家吃饭。“就像家人一样亲切。”李小光感叹。萧老师喜欢运动,常和学生们一起打篮球,因身体健硕、球场上攻击力强,学生们送他“坦克”的昵称,萧老师也乐在其中。

今年,萧老师步入花甲之年,谈到退休后的打算,萧老师决定“继续干好革命工作,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他计划在恩施捐建一所集图书馆、博物馆于一体的文化馆,如今,他已经着手并联系了几家出版社,连同个人藏书一并赠送给文化馆,将书分享给更多的人。

“要功德多做,一点雄心,将至远,才能常思事简。”讲台上下,萧老师就是这样身体力行地引导着一届届学子们,带着光和热,走向田野、走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地方。

[人物简介]

萧洪恩,男,1961年生于湖北咸丰,博士,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与社会思想史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研究与教学。出版《土家族口承 文化哲学研究》、《土家族仪典文化哲学研究》、《邓小平民族理论研究》等多部著作,在《国内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研究》、《周易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1项。

---友情链接---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