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龙:研究生培养导师是关键
11月17日,学校举行了新导师培训会,张献龙副校长深情寄语新导师,他强调青年导师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未来,希望新任导师能够修德精业,教书育人,争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优秀导师。根据录音整理,现将其讲话转发如下:
老师们,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济济一堂,召开为期一天的新导师培训会,我想跟大家分享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举办导师培训会?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在于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评价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依据是是否有知识创新,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继承。所以,在新导师进入导师岗位之前举办一次导师培训会很有必要。首先,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需要进一步规范培养过程。目前在校研究生达7000多人,近两年硕士每年招生都在1800人左右,博士招生320人左右,培养规模的扩大要求导师们将培养过程规范化。当然不是按照一个模式,而是个性化培养下的管理过程规范,避免出现开题报告、课题检查等培养环节缺漏、档案资料不齐全等情况。二是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需要导师们重新审视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占当年研究生招生人数比例已超过30%,明年将接近40%。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调整培养模式,紧跟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导师结构快速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基本规范的普及。我校青年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而且未来3-5年,学校还将继续加强师资引进,教师年龄结构逐步走向年轻化;同时,根据产学研结合需要,校外兼职导师大量增加,导师来源结构也将多样化。更加及时地进行研究生培养规范的普及已经显得尤为必要。四是培养过程要规范化。在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不断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要明确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点或关键环节,要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其次,我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导师?
做一名合格的导师首先要把自己置身于研究生之中,导师应熟悉学生的特点、思想和生活背景,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导师和学生的科研兴趣发生强烈共鸣时才能产生创新性的成果。借此机会,作为一名导师我想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作为一名导师,首先师德修养要高。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重要而深远的,为人处世、思维方式、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人生轨迹上留下痕迹,所以要以身作则,身为师范。二是责任意识要强。导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将研究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培养成人才,要将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放在心上,与研究生有共同的科研兴趣,有同步的科研思维,才能指导学生不断做出成绩。三是关心研究生的思想、生活和就业。导师要调动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研究生视为科研人员,当作科研团队中的一员,而不仅仅是学生。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不一样,本科生主要是学习知识,研究生是创新知识,在研究中学习知识,导师和研究生是科研的共同体。导师还要提高研究生的生活待遇,关心研究生的生活。多与他们交谈,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压力和困难。四是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青年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参与科研,要进实验室动手做实验,组织学科交叉,多角度思考研究问题。五是要有宽广的眼界。培养研究生不是导师个人的事,要与学校、学院、学科相近的专家多交流,要集体协助,从国际视野,共同参与研讨研究生课题。六是要给研究生锻炼的机会。导师要带领研究生多参加国内外会议,接受学术熏陶,培养研究生的管理能力、思维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使他们较早地接触专家、接触社会。
最后,希望此次培训会办成学术、经验及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会,统一思想认识,将此项工作常态化。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你们掌握着最新的知识结构,要思考更远的未来科学发展,力争一代更比一代强。